武元衡被刺杀的真相揭秘,究竟谁才是幕后主使

2023-05-29 综合百科 4万阅读 投稿:东京食尸鬼

武元衡被刺杀的真相揭秘,究竟谁才是幕后主使

历史上,武元衡被称为是“热血宰相”,由于安史之乱后,朝中早已意识到藩镇具有的威胁性。因此武元衡当政期内全力支持削弱藩镇割据,导致他最终遭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杀,这起事件在当时也是引起了很大的震惊。堂堂宰相居然被暗杀,这放到任何阶段都是无法被容忍的,不过武元衡真正的死因也并不简单,这背后还牵涉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人。下面就为大家简易讲下这段历史,想了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。

1、武元衡人物简介

公元758年出生于河南缑氏(今河南偃师)的武元衡,家景本来显赫。他的曾祖父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武载德,时任湖州刺史;他的爷爷武平一列任考功员外郎、修文馆学士等职;他的爸爸武就,曾任殿中侍御史。

可以说,武元衡来自根基深厚的官宦世家,是典型的"官二代。"

但武元衡并没倚仗祖辈荣誉成为纨绔少爷,他从小即"聪明过人",又刻苦读书,年少就"博学多才",是中唐有名的诗人,还和白居易、韩愈、王建等大诗人多写诗唱和,曾留下一段佳话:

武元衡去西川节度使韦令公宅园时,看到一只好看的孔雀关在笼中,忽感于人生变化,即兴作诗《孔雀》:荀令昔居此,故巢留越禽。动增金翠尾,飘舞碧梧阴。上客彻瑶瑟,美人伤蕙心。会因南国使,得放海云深。

白居易见这首诗表意不太深刻,因此作《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》唱和:

索莫少色调,池边无主禽。难收带泥翅,易结著人心。顶毳落残碧,尾开销暗金。放归飞不可,云景故巢深。

白居易的这首和诗更加悲切地写下孔雀沛留蜀地久了,其羽翮已有残伤,就算放飞也难以重回重巢了。

可见,白居易的诗确技高一筹。不过,这并没影响武元衡在诗文喜好上的雅兴,他一有空闲,便写诗表意,留下大量诗作,所著《临淮诗集》十卷,有191首诗录入《全唐诗》中,其诗以"藻丽华丽,琢合绝妙"著称。

自然,诗人只是武元衡兴趣爱好的一个标识,他的主业还是入仕,本文也关键整理热血宰相武元衡在仕途生涯里的起降。

建中四年,即公元784年,26岁武元衡参加科举制度即位列第一,成功"进士及第",从而步入仕。

才气过人的武元衡经过三朝,最先在唐德宗李适的欣赏下,从华原县令起步,后赐升比部员外郎。由因武元衡工作出色,一年内创出连升三级记录,荣任左司郎中,可参政议事,随时与唐德宗咨议国事。

在德宗朝,武元衡走得很顺,入仕生涯将近二十年,可谓斗志昂扬。到贞元二十年,也就是公元804年,46岁武元衡官运享通,晋升御史中丞。

但不久,武元衡的仕途便出现艰辛。唐德宗在公元805年病逝后,唐顺宗李诵即位,不看好武元衡,器重以"二王刘柳"为主要成员的改革派实行"永贞革新"。

武元衡又不愿参加改革派,兼之在安葬德宗皇上时担任山陵仪仗使,时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请求担任仪仗判官,直爽的武元衡婉拒,从而结仇。

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上位后,立即贬武元衡为太子右庶子。

阴差阳错的是,"永贞革新"实施还不到一年,唐顺宗被迫禅让皇位,其子李纯即位称唐宪宗。次年,唐顺宗便在忧郁中病故。

武元衡又迎来官运上的"春季",且步入辉煌。因唐宪宗对清廉正直的教师武元衡信赖备至,不久即提任武元衡为相,授门下侍郎、同平章事的要职。之后派到地方磨练,接任行营都统高崇文主政西川任西川节度使,治蜀七年。

期内,他发现有宰相之才的裴度,予之器重,开启为掌节度府。对女诗人薛涛爱护有加,曾作《赠道者》鼓励:麻衣如雪一枝梅,笑掩微妆入梦来。若到越溪逢越女,红莲池中白莲开。

块和八年,即公元813年,55岁武元衡再次奉命还朝,二度拜相,仍任门下侍郎、同平章事。

2、震惊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

只是,这时的大唐社会问题坚锐,特别是"藩镇割据"严重危害着朝廷的安危。以强悍抵抗藩镇著称的宰相武元衡,变成主战派的领袖,从而与"主和派"产生对立,又和对藩镇割据持"任其自便"观念的宰相郑絪出现裂缝,还和李吉甫、李绛等宰相在当政观念上严重的分岐造成不睦,争吵不断。

武元衡等大臣在朝堂上的争夺让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认为拥有机会,便串通成德节度使王承宗、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地方大员举兵叛逆。

唐宪宗遂令武元衡统兵清剿淮西、蔡州几路反贼,吴元济、王承宗、李师道等人便将矛头对准武元衡。觉得是由于武元衡的主战才导致朝中对他们的征伐,只有杀掉了武元衡,其他宰相都不敢主持征讨藩镇,宪宗皇帝只能终止用兵。

因此,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6月3日,天刚蒙蒙亮,一场蓄谋已久对于武元衡以及副手裴度的刺杀行动便开始了。

当武元衡骑马,带上佣人逐出靖安坊东门赴大明宫早朝时。藏在暗处的杀手,一个先用箭射灭灯笼,击毙佣人;一个既用大棒重击武元衡的左脚,将马夫打倒,随后立即将武元衡掀下马,割去头颅,仅留下无首尸体,示威后便转身离去。

随后,武元衡的助手裴度早朝时,也遭受另一批杀手击杀。所幸,裴度倒在水沟,仅被扎伤及时获救。

这便是震惊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。

铁骨铮铮的状元宰相、著名的中唐诗人武元衡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,在前往朝廷的天子脚下,惨遭杀害横尸街边,卒年不过57岁。

3、武元衡遇刺案的吊诡之处

武元衡、裴度遇刺的消息快速传到朝廷,唐宪宗在哀痛下大怒,下令撤销当天朝会,马上封闭大门实施戒严缉拿凶犯,并派禁军护卫其他宰相早朝,集结文武大臣共商对策。

想不到,韦贯之、张弘等宰相装聋作哑,觉得杀手敢在天子脚下公开暗杀当朝宰相,肯定来路非凡;"主和派"恨不得清除"主战派"的势力,平常他们早就过惯了安宁生活,害怕因此招来一身膻。从而,出现吊诡的一幕:文武大臣纷纷对武元衡遇刺不置可否。

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正好是现场目击者,他早朝时亲眼看见武元衡遇刺时的惨象,立即义愤填膺,向宪宗皇帝应急上奏,规定尽早缉捕凶犯,以宽慰宰相武元衡在天之灵。

吊诡的事再次发生,白居易的仗义坦言原本在意料之中,也符合宪宗皇帝的念头。

谁知,朝堂上的宰辅大臣们竟以白居易不过是一个小小的"太子左赞善医生"这样的闲职,竟然"越职言事",便对她规定免去白居易:

"朝中有非常之事,当日独进封章……此谓妄,此谓狂,又敢逃乎?"

宪宗皇帝一方面对心怀鬼胎的文武大臣们非常气愤,一方面却认可了大臣的"免去"说辞,立即将白居易贬去江州。因此次年白居易在浔阳江边,愤闷下描写了千古绝唱《琵琶行》……

还有一个吊诡说法是,武元衡在遇刺前的夜里,他冥冥中似有预感,会有束手无策去改变未卜之事的发生,便作了一首有诗谶意味的绝命诗《夏夜作》:

夜久喧暂息,池台惟月明。

无因驻清累,日出事还生。

这,吊诡的武元衡遇刺案,既是"人为",难道也是"天意"?或许,造就"拐点"的大事件,必定错综复杂的要素,又很带来出乎意料的"苦尽甘来"。

4、"元和中兴"在昙花一现中登上

唐宪宗贬了白居易,也没有遵从主和派的建议。之后,他在清醒后的御史中丞裴度"淮西,腹心之疾,不得不除"的谏言下,再度下令禁军和京兆府等各界组织全力抓捕,严缉元凶。

胆大妄为的杀手竟然四处释放"毋急捕我,我先杀汝"的纸条,威胁破案人员。一时,主和派敷衍推迟,以观后变。

唐宪宗明白,宰相武元衡遇刺必定与奸诈强悍的吴元济、王承宗、李师道等位置藩镇阵营相关,只有成功削藩才能真正抓捕凶犯。

因此,在淮西战争僵持不下的景况下,唐宪宗将缉捕过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手底下吏卒张晏下狱拷问,以凶犯名义公开处决。

随后,开启裴度为相,接任武元衡强力平定"藩镇割据"。

在名相裴度的统筹总揽下,大将李愬等人扭转局势,于元和十二年,一举捉拿悍将吴元济,总算中断为时30多年割据一方的淮西阵营。

其他藩镇见较难攻克的淮西被平定,便纷纷表态归降:横海节度使程权献上沧州、景州,幽州节度使刘总削发为僧挂冠而去,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上表悔改,主动献上德州、棣州,也将两个儿子做为人质送至长安……

块和十三年(818年),唐宪宗又宣调张弘靖、韩弘、田弘正等将领率宣武、魏博、义成、武宁、横海各界藩镇大军协同征讨不予归降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,获得完爆,李师道父子兵败时被其属下都知兵马使刘悟击杀。

从而,暗杀武元衡的幕后真凶一一被唐宪宗拿到,大唐自"安史之乱"后不断六十多年的藩镇割据,一度基本消退,在宪宗阶段迎来短暂的中央集权与经济发展,世称"元和中兴"。

但无奈,"元和中兴"不过是昙花一现,唐宪宗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昏庸无道,信仙好佛,还长期服所谓的"长生药",以致性格变得暴躁易怒,裴度、韩愈等股肱大臣先后被贬,还在太子人选上畏首畏尾,导致自己在43岁时被太监内常侍陈弘志、王守澄勾结毒杀,太子李恒旋及继位,这便是"昏童失德"的唐穆宗。

"元和中兴"共维持了15年,登上时间从武元衡遇刺到"藩镇割据"被清剿,真正的"中兴"其实只有5年时间。自唐穆宗即位后,大唐进到宦官专权时代,"藩镇割据"又死灰复燃,大唐慢慢江河日下,再也没有"中兴"过,苟且偷生87年后,最后于公元907年被梁王朱温所灭。

作者:李大奎,七0后,法学学士,贵州湄潭人,文学爱好者。

声明:掌知识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mysmallcode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