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69年,朱元章出台了一道《皇明祖训》,在首章中,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,称这些国家“限山隔海,僻在一隅,得其地不足以提供,得其民不足以使令。”
说白了,就是这些我国离中国太远,也是穷乡僻壤,没啥油水,提供不了什么赋税,即使征服了,朝中还要倒贴钱去保持。这笔生意太划不来,不如干脆就不要不远千里的去进攻他们。
这15个国家中,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。
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,如果大家都井水不犯河水、各自安好,倒也挺好。可后来,越南竟然主动去找中国的烦恼。
那是在朱元章第四子、燕王朱棣发起“靖难之役”阶段,越南朝代更替,姓黎的皇帝赶走了姓陈的皇帝。黎皇帝见明代发生内战,乘火打劫,持续搔扰明代边境。朱棣即位做皇帝后,越南非但没有收敛,反倒得寸进尺,这令永乐大帝很气愤。
“君王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朱棣是“马背上的皇帝”,他信仰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,因此,就于1405年出兵30万进攻越南。
那时,明朝军队战斗能力还是很有保证的,虽然是在客场作战,但是在经过一番决战后,总算攻克了越南国都。随后,因为黎皇帝逃跑了,之前的陈皇帝家族被斩尽杀绝,找不着像样的带头大哥,索性就献上板图,投奔明代。
朱棣针对送上门的板图,还是很乐意“照单全收”。1407年,越南正式纳入明朝版图,明代在越南设定“交趾承宣布政使司”,内设15府、36州、180余县,此后,越南与广西、云南等地一样,变成明代王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。
然而,越南群众尽管敬仰中华文化,却不甘变成明朝的一个郡县。在那以后,越南各地持续发生义军,对明朝军队开展小规模袭击。明朝军队尽管强劲,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、不堪其扰。
在此期间,明代早已换了2个皇帝。朱棣已经去世,他的孩子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,又去世了,帝位传给朱棣的孙子朱瞻基,是为明宣宗。
朱瞻基继位后,面临一堆的烂事。北方,蒙古阵营在按耐不住,想要南进;南方,越南又在不断的给王国惹麻烦。怎么办呢?朱瞻基经过反复衡量,决定放弃越南,将于越南的驻兵撤回来,提高北方防御能量。
1427年,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兵撤回来,在越南的行政单位也随之撤回来了。
大家现在来看,朱瞻基之所以将爷爷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舍弃,并非“崽卖爷田不心疼”,而是基于现实考虑。
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上的考虑。
越南所属明代后,明代在越南有一支驻兵,每年都要花费军费300万两银两。而明代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,只有区区7万两银两。显著资金紧张。这对明朝的财政而言,是一笔沉重的负担。
如果花这一笔钱,可以换得越南的肯定,倒也不算诬陷。可越南人压根就不买账。他们对外的明代政权毫无好感。他们在史籍里写到:“北寇残暴,南民困屈。”你看,明代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,却获得这么一个不光彩形象。
其次,明代没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宣战。蒙古人惹不起,越南人还不是善茬。而明朝军队战斗能力,经过洪武、永乐时期的巅峰期后,早已有所下滑,真就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宣战。
朱瞻基从越南撤兵,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,反倒获得了越南的好感。越南做为中国的藩属国,仍然纳贡称臣。两者之间的关联更好了,朱瞻基能够专心致志地应对北方蒙古,牢固了北方边境,堪称一举多得。